2025-10-22
10月21日,“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分析理论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船海水动力软件发布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高新船舶与工业软件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负责人、高新船舶与工业软件协同创新中心林忠钦出席会议。会议由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付世晓主持。
来自30余家船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探讨船海水动力分析领域的前沿理论与技术创新,并见证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交通大学船海水动力软件的发布。中国船舶集团海舟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飞虎,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院长周全,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梁丙臣,海南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宁,浙江海洋大学船舶与海运学院院长龚希武,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院长盛进路,河海大学海工装备与水下技术研究所所长薛米安,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徐万海,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王立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刘秀全,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伍志元,大连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侯远杭,中国船级社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梁园华,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主任马网扣,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冯大奎,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系主任高俊亮,以及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广东海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北部湾大学、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挪威船级社、必维船级社、韩国船级社等单位专家出席会议。
管海兵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交通大学集全校之力全面推进“大海洋”行动计划,近年来,船海学科锚定深海、极地战略新疆域,紧抓智能、绿色产业新趋势,将“学科重塑”和“能级提升”相结合,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顶尖船海工程学科,肩负着国家海洋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重要任务。学校也始终将推动船海领域关键软件技术自主可控作为“大海洋”重要发展内容,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船海领域软件自主化发展。
会议邀请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总设计师、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海彬,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研发中心总监傅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倪歆韵等,分别围绕海工装备设计及数值分析、海洋工程工业软件技术突破与协同发展、浮体水弹性理论研究进展和软件开发应用做专题报告,探讨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分析领域的前沿理论、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工程应用等。
会上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船海水动力软件,包括:海洋立管涡激振动预报分析软件系统(FIFERS)、跨尺度海洋结构水弹性分析软件(HAISE)、船海工程水动力快速预报/设计软件系统(FPDSO)、水动力数值计算与同化分析软件(Hydro-DA)等。这些软件系统实现了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水动力性能、流场特性与运动响应的精准模拟与预报,体现出上海交通大学在基础理论研究、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技术、工程实践等方面的长期研究积累和最新突破。
中国船舶订单约占据全球市场的七成,各类船舶与海工订单越来越朝着物理和数值双交付的方向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软件自主可控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将持续优化软件功能、完善产品模块,致力于打造更加贴合工程实际、满足行业需求的迭代版本。也将与业界同仁携手同心,共同攻坚,为实现国家关键软件自主化的战略目标、为推动重大装备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