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合作与交流

预告 | 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浦江论坛”第三期

发布日期:2024-11-03

报告题目

时间

2024年11月4日(周一)15:00

地点

木兰船建大楼B808

报告人

厦门大学黄永祥副教授

 

 

 

报告题目:地表变形的湍流理论

报告人:厦门大学黄永祥副教授

报告时间:2024年11月4日(周一)15:00

报告地点:木兰船建大楼B808

主持人:廖世俊教授

 

       黄永祥,现任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气象与气候中心、海洋与地球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湍流理论及其应用、非线性-非平稳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现主要关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湍流过程以及地球系统中的(类)湍流现象。200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2009年获法国里尔大学/上海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随后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从事水下声学博士后研究,2010年加入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2015年加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曾获2013年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地球科学中非线性过程部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1部。

 

       在1912年,32岁的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提出了板块漂移学说,这提醒我们,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运动。直到1960年代,海底扩张的证据被发现后,这一理论才被广泛接受。然而,关于地表或岩石圈变形是整体行为还是连续变形一直存在争议。随着现代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和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在更高精度上广泛观测地表变形运动,为验证各种假说提供了数据支撑。我们的分析结果显示,地表变形的空间统计规律在500公里以内与Kolmogorov标度关系相符,表明地表变形主要以不可压缩湍流形式存在。而在断裂带附近,则符合可压缩湍流的标度关系。同时,有限的海底洋中脊垂直变形运动数据分析表明,尽管其运动形式与陆地不同,但其相关过程仍然可以用流体力学/湍流理论解释。地表变形的湍流理论拓展了湍流理论的应用场景,为地球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