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大事记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2004年大事记

2004年1月13日

国家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基础司基地处叶玉江处长等在上海市科委及上海交通大学领导陪同下,参观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听取了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的汇报,对这项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议。科技部张先恩司长、市科委王建平同志等也在会上发言,对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提出建议。

2004年2月

上海交通大学向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上报海洋深水试验池建设项目建议书。

2004年3月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海洋深水试验池建设项目建议书进行评审。

2004年4月25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张晓强副主任在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同志的陪同下莅临上海交通大学指导工作,参观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听取了谢绳武校长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等重要科研中心筹建工作的汇报。

2004年5月6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视察,关心指导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筹备工作,并参观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室、水下工程研究所。

2004年5月7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达了关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深水试验池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发改高技[2004]774号),明确表示同意建设,并给予支持。

2004年5月8日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协议,明确表示联合建设海洋深水试验池。

2004年6月6日

李岚清同志在上海市领导陪同下,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视察,关心指导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筹备工作,并参观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年7月14日

国家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基础司领导和上海市领导莅临上海交通大学,指导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徐冠华部长对学校各方面发展和建设国家实验室的热情给予高度评价。严隽琪副市长祝愿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能够申报成功,为我国的船舶和海洋工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5年大事记

 

2005年9月1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上海市长韩正等陪同下前来视察,并参观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李润培教授介绍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以及适应我国海洋工程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海底矿藏、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以及培养海洋工程高级技术人才方面做出的贡献。贾庆林不时点头表示称赞。

2005年9月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长周济,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等陪同下,前来视察工作,并参观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李润培教授介绍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以及实验室适应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求,在海底矿藏、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等领域作出的贡献。得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建设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海洋工程实验室之一,吴邦国等不时点头表示称赞。参观结束后,吴邦国等领导在实验室前与师生亲切合影留念。

2005年9月28日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深水试验池打第一根桩。

2006年大事记

 

2006年3月5日

国家海洋局、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召开首次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会上表彰了全国海洋科技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实验室杨建民、朱继懋两位教授获得“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6年3月7日

长江口治理专用绞吸式挖泥船顺利通过交通部组织的方案设计审查,该船是专门用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重要装备,方案设计委托单位为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

2006年9月1日

海底管道爬行器工程样机通过科技部验收。该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急需的海底管道实时智能检测与缺陷的精确定位系统,可定期对海底管道进行在线检测,及早发现管道缺陷,确保管道安全运行,保护环境,对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6年9月2日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深水试验池建设工程进入水池大底板浇筑。

2006年12月5日

科技部召开国家实验室工作通气会,决定扩大国家实验室试点,启动海洋、航空航天、人口与健康、核能、新能源、先进制造、量子调控、蛋白质研究、农业和轨道交通等10个重要方向的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其中包括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科技部于12月中旬发文组织相关单位填写《国家实验室申请报告》。

2007年大事记

 

2007年3月27日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莅临考察工作。在马德秀、张杰、陈刚等校领导陪同下,考察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的海洋深水试验池。陈刚副校长简要汇报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2007年4月27日

国家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领导一行8人前来考察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情况。考察组一行在陈刚、林忠钦两位副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水下工程研究所、拖曳水池、海洋深水池等研究基地。陈刚副校长作了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专题汇报,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以及上海市等领导对国家实验室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

2007年5月9日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与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杨定华一行,前来调研,视察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2007年9月15日

海洋深水试验池的核心设备多单元造波机启动全面安装工作。外方设备供应商——荷兰专家与中方人员共同配合,紧密协作,施工安装工作顺利完成。

2007年12月1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前来视察调研。在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的陪同下,俞正声一行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激光制造实验室、第二代超导带材实验室、汽车工程研究院、动力机械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二甲醚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等,参观了闵行校园,并听取了校领导的汇报。

2008年大事记

 

2008年3月

缪国平教授前往日本参加第6届国际船船耐波性和稳性会议,宣读“FPSO甲板上浪模拟”报告,并和与会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2008年3月29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来实验室视察调研,并视察了建设中的海洋深水试验池,听取了国家实验室筹建情况的介绍。

2008年6月

李润培教授等6人在葡萄牙出席了国际近海力学与极区工程会议(OMAE-2008),就深水造流试验技术、深海SPAR平台的涡激运动(VIM)研究等问题宣读了5篇论文,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兴趣和好评。会议期间实验室与会教授与OMAE的组委会进行了交流和磋商,为2010年在上海举行OMAE会议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2008年7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教育部部长周济、发改委副主任张茅、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等陪同下,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实验室深水池,并听取了校领导和相关科研人员的情况汇报。

2008年8月

万德成教授前往澳大利亚参加第12届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会议,宣读 “用ALE多重网格虚拟边界法求解带自由运动固壁边界的S-N方程”报告,并和与会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2008年8月

我国首座海洋深水试验池——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深水试验池完成首次注水至正常工作水位。海洋深水试验池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具备海洋工程深水综合试验研究能力的3个国家之一。它是我国发展深海工程技术不可或缺的大型核心科研设施,其创新设计与建造被公认为我国近年来为世界海洋工程界所瞩目的重要进展和成就之一。

2008年9月

第25届ITTC大会在日本福冈举行,实验室杨建民教授担任ITTC顾问委员会委员,马宁、邹早建、汪学锋、杨晨俊教授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

2008年11月17日至19日

实验室主办的2008年国际深海技术研讨会(Deepwater Offshore Technology Symposium 2008, DTec 2008)成功举行。会议主题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旨在为海洋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海洋工程领域产学研国际合作,让国际工业界、学术界全面深入了解实验室在海洋工程领域研究的装备条件和研究水平,同时隆重推出新建成的海洋深水试验池。

2008年11月18日

中国首座海洋深水试验池——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深水试验池投入试运行,其规模、功能和装备水平居世界前列。这座长50米、宽40米、深10米的海洋深水试验池是一个微缩版仿真海洋。水池两侧“站”着222块板--世界先进的造波机。运行时,造波板呈蛇形扭动,波浪层层涌动,哗哗地冲到对面的消波滩后自行消失。试验池可模拟4000米水深及风浪流等复杂海洋环境,规模、功能和装备水平居世界前列。

2008年12月18日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教育部、海军、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海油、中船总、中船重工、上海市科委、上海交通大学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

2009年大事记

 

2009年5月31日至6月5日

陈刚教授等5人赴美国夏威夷出席第28届国际海洋、近海与极区工程会议(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cean, Offshore and Arctic Engineering-OMAE2009)。此次会议共分13个分会场,收录论文800多篇,内容含盖深海油气开发、海洋结构物安全与可靠性、海洋水动力学、海底管线与立管技术、海洋空间利用、海洋再生能源、极区科学与技术、海洋地质等各个方面。

2009年8月16-21日

第17届ISSC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马宁等4位教授参加会议。本次会议产生了新一届(18届)ISSC委员, 马宁教授担任“环境”技术委员会委员, 王德禹教授担任“疲劳与断裂”技术委员会委员,唐文勇教授担任“事故损伤评估”专门委员会委员。

2009年8月29日至9月2日

由日本千叶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国际仿生力学研讨会(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ero-aqua Bio-Mechanisms, ISABMEC 2009)在上海召开。包括实验室与会人员在内的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瑞士、以色列、韩国、中国100多位仿生力学的学者和专家参加了会议。

2009年10月23日

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使用“海龙2号”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洋中脊扩张中心找到高26米、直径约4.5米的巨大“黑烟囱”。“黑烟囱”形似巨大珊瑚礁,不间断地冒出滚滚浓烟。此外,“海龙2号”用机械手准确抓获约7公斤“黑烟囱”喷口的硫化物样品。

2009年10月29-30日

第14届上海交通大学——大阪大学双边学术交流会船舶海洋工程分会成功举行,来自大阪大学的TODA教授介绍了船舶气泡及涂料减阻、CFD和EFD研究的最新进展,还介绍了该校的留学政策;IIJIMA博士介绍了大型船舶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

2009年11月8日

由苏纪兰院士、高从堦院士等组成的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咨询组一行近20人前来实验室调研指导工作。咨询组参观了海洋深水试验池,随后召开了专题调研座谈会。杨建民教授从实验室概况、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基地与研究设施、科研工作与成果、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对实验室有关工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着重介绍了在海洋高技术产业方面工作的情况。

2009年12月9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龙”号勘探“黑烟囱”的影像资料发布,“海龙”号圆满完成2009年“大洋一号”科考船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热液科考任务。这是水下机器人在我国大洋科考中首次使用,首次拍摄到罕见的深海热液“黑烟囱”,并用机械手抓取了样品。

2010年大事记

 

2010年1月15-16日

实验室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校科研院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实验室有关人员列席了会议。

2010年1月25日

海洋深水试验池实验室荣获上海市总工会颁发的“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文明班组”荣誉称号,和上海市教育系统“上海市教育先锋号”称号。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唯一获此荣誉的集体。

2010年3月13日

第七届沪港力学论坛(The Seventh Shanghai-Hong Kong Forum on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在香港大学召开,包括实验室与会人员在内的80多位力学学者、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有五个主题报告,分别介绍了微电池力学,船舶计算流体力学,电子材料力学,非线性振动和湍流相似尺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

2010年3月24日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党支部成立大会召开。该支部的成立是依据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上的一次全新尝试,将学生党支部建立在实验室,为今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和进步奠定基础。会上,学生工作负责人杨建军老师任命许鑫同志为支部书记。

2010年3月24日

我方与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强强联手,达成共同培养航运经纪和航运金融高端人才的合作框架。陈刚副校长和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总裁Jeremy Penn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框架协议中,双方决定在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的核心业务领域——航运指数方面,启动科研合作项目。

2010年3月25日

“国际航运上海论坛2010”在上海开幕。实验室承担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运输发展战略研究;外高桥保税、物流政策研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同盛国际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口原油运输安全保障技术,广州保税港区可行性研究;加快吸引国际航行船舶回国登记的政策研究等课题。

2010年4月2日

《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技术鉴定会召开,该项目由实验室完成,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设计开发的船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型绞吸挖泥船的总体设计技术和相关疏浚设备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意该项目通过鉴定,并建议进一步拓宽该项技术成果的应用。

2010年4月27日

2009-2010学年Class NK100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日本海事协会中国地区总代表、日本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哲也先生等出席仪式,本年度共有5名同学获奖。自2001年始,日本海事协会开始设立Class NK100奖学金,主要面向船舶海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在2006年增加了本科生参评的名额,今年又将获奖学生人数增至5名。

2010年5月4日

葛修润院士荣获“重庆市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葛院士因在保护三峡库区“第一号文物——世界第一古水文站白鹤梁水文题刻”中所作的突出贡献而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该荣誉。

2010年5月10日

日本神户大学海事科学部部长、大学院海事科学研究科科长小田啓二教授等一行前来访问,双方正式签署《学术交流实施细则》。仪式结束后,小田啓二教授一行参观了木兰纪念馆、海洋深水试验池、内波试验水槽等。

2010年5月21日

上海市造船学会论文交流会举行,本届论文大赛的主题是“创新,让城市更美好——绿色世博 绿色家园”。寇雨丰同学的文章《超大型浮式海上基地概念及模块型式研究》获得一等奖;陈金峰同学的《知识工程应用于船舶局部构件智能化设计研究》一文获得二等奖;另2名同学获得本次论文交流会的三等奖。

2010年5月26日

挪威科技大学校长Digernes一行前来访问,双方签署“上海交通大学与挪威科技大学协议备忘录”、“上海交通大学与挪威科技大学建立轻合金及其新能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协议”、“上海交通大学与挪威科技大学建立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协议”。挪威科技大学创建于1870年,在船舶海洋、能源、材料等领域具学科优势。自2000年以来,该校多次组团访问我方,与实验室有长期深入合作。

2010年5月29日

第十四次空泡水动力学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刘桦教授介绍了空化流数值模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参会人员就空化模型、空泡流的LES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该研讨会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董世汤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何友声院士共同发起。

2010年6月2日

2009-2010学年英国劳氏教育基金会(LRET)奖学金颁奖仪式暨劳氏船级社250周年活动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劳氏船级社海事培训中心培训主任、LRET中国代表John Bartlett出席仪式,共17名同学获得奖学金,近200名同学自发前来参与讲座活动。

2010年6月3日

校友讲坛启动仪式暨杨槱院士演讲会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讲坛以“感恩•分享”为主题,旨在通过邀请杰出校友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成功经验、人生体悟、母校情怀等,启迪、引领学生成长、激励学生进步,进一步加强校友和母校师生之间的联系。

2010年6月7日

OMAE 2010(第29届海洋、离岸及极地工程国际会议)国际会议在上海正式开幕。来自中国、美国、荷兰、挪威、英国、日本、巴西、法国、葡萄牙等40多个国家的770余名与会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共分13个会场。部分与会者参观了实验室海洋深水试验池。

2010年6月11日

第29届海洋、离岸及极地工程国际会议(The 2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cean, Offshore and Arctic Engineering, OMAE 2010)在上海圆满结束,会议由实验室承办。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ExxonMobil(埃克森美孚)、Shevron(雪佛龙)、ConocoPhippips(康菲)、Shell(荷兰壳牌)、英国BP、Technip、美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法国船级社等著名石油公司和海洋工程公司的高管和资深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0年6月22日

《人、船与海洋的故事》举行首发仪式,这是杨槱院士的第五部船史研究著作,杨槱是我国船舶设计学科的开山者,也是我国船舶与海洋科技发展历史研究的奠基者。该书以重大海洋历史事件为主线,介绍了人类进军海洋的历程,描绘了一幅人类征服海洋、发现新大陆、人类迁移与文明交融、船舶技术发展的历史长卷,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生动场景。

2010年6月27日

实验室完成的“深水碎石基床铺设平台”通过深化设计评审,该平台为钢质、焊接结构非自航的深水碎石基床铺设平台,主要用于港珠澳大桥等沉管隧道碎石基床铺设施工,以及水工工程碎石基床铺设施工等。

2010年9月20日

我国船史研究学科奠基者杨槱院士荣获“光荣与力量——2010《走近他们》年度十大人物” 称号。

2010年9月24日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及运输系统学院一行25人,来我实验室进行游学访问。双方师生介绍了各自学科的基本情况,专业设置,研究方向,实验设施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并就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交流。

2010年10月14日

Techno-Ocean 2010国际会议在日本神户国际展览馆开幕,本次会议是第13届,顾解忡副研究员率刘永涛、封培元两位博士生全程参加论坛,两位同学的报告得到了评委和与会专家的认可和瞩目。

2010年10月15日

实验室参与承办的首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Yang Chi教授和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学院(Ecole Centrale de Nantes)Ganbo Deng博士应邀参会并作主题报告,对目前世界上领先的CFD船型优化与网格自动改进技术进行了介绍。

2010年10月22日

第15届上海交大——大阪大学学术交流年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题分会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此次会议共有14个学术报告,内容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动力定位系统、系泊系统、航行控制系统、水下运载器、平台和立管优化设计、涡激振动实验与计算、无压载水舱船舶设计、数值虚拟演示系统、船舶复杂流场计算、CFD数值方法等方面。

2010年11月2日

2009-2010学年常石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常石(上海)船舶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滨崎准一先生代表常石集团给5位获奖的硕士和本科学生颁奖,常石(上海)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副部长深田翔先生等人出席仪式。

2010年11月3日

我方与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两公司分别举办现场招聘宣讲会。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黄新,明德重工季风华董事长出席签字仪式。

2010年11月3日

上海交通大学海试责任单位在中国南海开始对“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无人遥控潜水器(ROV)”进行为期13天,历经9次的海试,这也是“海龙”号单航段下水次数最多的一次。

2010年11月8日

船舶海洋航空航天领域讲座暨师生交流会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海洋与航空系平山次清教授等30多人参加,会议就即将建设的多功能拖曳水池的功能定位、以及拖曳水池在实际使用和拓展应用中的相关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010年11月9日

201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博览会上,实验室设计的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系列备受关注。这批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已成为我国疏浚行业的主力军,在围海造地、港口建设和航道疏浚中发挥巨大作用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0年11月14日

近海风电研究团队参加第9届亚太离岸力学学术会议(The 9th ISOPE Pacific/Asia Offshore Mechanics Symposium, 简称PACOMS),此次会议在韩国釜山召开。研究团队分别就数值波浪水池及其应用、近海风电场的新型结构、浮式风机结构的气功载荷计算等研究进行学术报告。实验室将参与举办2014年在上海举行的第11届PACOMS会议。

2010年11月24日

2009-2010学年中海工业船舶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共有24名学生获奖。中海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全根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感谢我方给中海提供许多优秀毕业生,并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到中海工业发展。

2010年11月26日

“三峡库尾航道维护2000m3/h自航绞吸挖泥船”项目合同签字仪式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该项目由交通运输部立项,国家财政拨款进行研究开发和建造,项目由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局负责组织实施,并委托我实验室进行方案设计和详细设计。

2010年12月8日

3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龙号”等一大批高技术装备搭载中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奔赴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执行我国第22次大洋考察任务。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洋科学考察,也是我国深海探测史上第三次环球科学考察。“海龙号”曾于第21航次中在东太平洋海隆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多金属硫化物样品,完成我国对深海热液烟囱进行的首次精确定点取样和观测。

2010年12月26日

上海交大与中海油结为紧密型战略联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深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技术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中心首批确定的三个技术研究中心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等17项课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南中国海荔湾3-1深水气田工程的开发方案,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0年12月30日

三篇博士论文入选2010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它们分别是:罗伟林的《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船舶操纵运动建模研究》、薛鸿祥的《新型深海多柱桁架式平台及立管结构疲劳性能研究》以及李志敏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复合材料圆柱壳结构屈曲和后屈曲行为研究》。

2010年12月31日

国内海洋岩土界高端论坛—海洋土力学及海洋地质灾害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本次论坛旨在讨论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由实验室王建华教授和千人计划获得者郑东生教授共同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四处任建国处长,以及来自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第二海洋研究所及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参加会议。

2011年大事记

 

2011年1月25日

日本千叶大学副校长野波健蔵一行来访,并与我方签署谅解备忘录,筹建上海交通大学—千叶大学联合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双方争取于2011年3月举行成立仪式。千叶大学是实验室的重要国际合作伙伴,双方已建立双博士等合作项目,而且实验室从该校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刘浩教授。

2011年1月25日

首届上海交大-纽卡斯尔大学学术研讨会(The First Joint SJTU-NCL Research Workshop) 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召开,此次会议就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联合研究中心达成一致意见,以该研究中心为基础,将有望发展出“中英海洋研究中心”。

2011年2月16日

劳氏教育基金UCL-SJTU-HEU深水工程及水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实验室“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吴国雄教授担任主任。英国劳氏船级社是世界船舶界享有盛名、国际公认的权威认证机构。该中心将进一步显现自身的优势,发挥协同合作效应,在深水工程及水动力学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1年2月18日

实验室首批学生代表团访问横滨国立大学,代表团成员涵盖船舶海洋、土木工程等多个领域。代表团参观了横滨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和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的多个实验室,还走访了日本港湾空港技术研究所、日本海洋科技中心(JAMSTEC)、住友重工等校外研究机构及企业,并参与了多个讲座及学术交流环节。

2011年3月7日

2009-2010学年ABS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ABS美国船级社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王康美、人力资源部总监Rogers Lewis等出席仪式,随后Rogers Lewis作了题为“ABS-The Role of a Classification Society”的宣讲。

2011年3月17日

我国第一座深海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外高桥造船厂码头与实验室师生见面,该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凝聚了实验室科研人员无数的智慧与心血。

2011年3月30日

“2010-2011上海交通大学-拜耳聚氨酯船舶应用创新竞赛决赛暨颁奖仪式”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拜耳材料科技聚氨酯业务部亚太区副总裁林仁杰先生等出席仪式。此次竞赛共评出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入围奖4个。

2011年4月27日

实验室研制的“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与关键技术”荣获201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形成了自主的知识产权,使该类船型由长期依赖进口转变为全部国产化,设计的船只已成为我国疏浚行业的主力军,并实现80%的市场占有率,年产值增加约120 亿人民币。

2011年5月25日

杨建民教授率团访问台湾大学工学院和工程科学及海洋工程学系,双方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力学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代表团成员与台湾大学的十多位教授和科研人员共做了15个学术报告。

2011年6月10日

杨建民教授等24人赴武汉访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海军工程大学等四家单位,并与701所和719所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加快了实验室与船舶领域总体单位的合作步伐。

2011年6月19日

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第五届年会上,马熠秋同学及其导师胡昊教授的论文《Toward Citizen and Grassroot 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Urban Re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ase of Caoyang Workers’ Village》荣获最佳学生论文奖(IACP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2011年6月24日

2011年Class NK100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木兰船建大楼举行,日本海事协会副会长兼日本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田博重先生为本年度5名获奖者颁发了奖学金,该奖学金主要面向船舶海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2011年7月8日

上海交通大学——千叶大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与日本千叶大学校长斋藤康签署合作协议并为研究中心揭牌。该研究中心初期涉及领域为生物力学、仿生机器人研究、生物医学研究。根据协议,中心研究课题将逐渐扩大至其他领域。

2011年8月21日

“海龙号ROV系统”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系统总体技术和作业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海龙”的使用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能使用ROV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研究的国家之一。

2011年8月28日

第26届ITTC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实验室一行十二人组成代表团参会。大会决定了第27届委员,杨建民教授为AC委员,杨晨俊教授为推进技术委员会委员,万德成教授为CFD技术委员会委员,汪学锋研究员为海洋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何炎平研究员为新能源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1年9月-11月

王风平教授应邀参加IODP(国际大洋钻探)336航次,航次历时60天,获取大西洋North Pond海区深部生物圈宝贵样品。

2011年9月12日

第二届上海交大-纽卡斯尔大学学术研讨会(The Second Joint SJTU-NCL Research Workshop) 在木兰船建大楼召开。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海洋科学院Tony Clare教授、 Martin Downie教授、 D.John Mangan教授、 Yongchang Pu博士、 Alan Murphy博士、 Ignazio Maria Viola博士、 Arun Dev博士, 以及“千人计划”入选者陶龙宾教授等8人来实验室访问。

2011年9月16日

第七届国际船舶水动力学研讨会(The 7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hip Hydrodynamics, IWSH’2011)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来自英国、法国、挪威、瑞典、爱尔兰、新加坡、日本、韩国、卡塔尔、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1年9月19日

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院系统工程部学生代表团来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横滨国立大学村井基彦副教授以及11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其中3名日本研究生将在本次交流结束后留在交大,继续进行3个月的交流学习。

2011年10月29日

在管道工程与非开挖技术国际研讨会(ICTPP 2011)上,博士研究生刘宇涛同学及其导师胡昊教授合著的论文《Fuzzy Inference Systems for Pipeline Risk Assessment》获得 “最佳论文奖”。

2011年11月1日

2011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实验室研制的“海龙号”无人遥控潜水器等系列产品同时亮相工博会。“海龙号”是我国自主设计与集成的第一台用于深海观测和取样的3500 米级大型深海ROV 作业系统。展品海底电缆管线埋设机系列产品、“深鳗I号”深海水平定向钻机,均已交付中石油、中海油应用,在国际或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

2011年11月10日

第五届世界港口城市大学联盟会议(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Port-city University League (PUL ’2011))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开幕。来自英国、日本、韩国、巴西、印度等国的与会专家就港口与城市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报告议题涵盖港口发展、船舶设计与海洋工程、水运与交通、法律及海洋环境等领域,专业学术报告多达二十场。

2011年11月19日

“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成功入选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该系统是一个包含大量关键高技术的复杂系统,可以实现深海长时间、大功率精细作业,在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1年11月25日

俄罗斯圣比德堡海事技术大学师生代表团一行17人来实验室参观访问和交流,双方师生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研究生培养和科研课题方向等进行了热烈交流,俄罗斯圣比德堡海事技术大学师生代表团还参观了海洋深水池。

2011年12月16日

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梅强中教授受聘担任实验室访问讲席教授,梅强中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流体力学专家,长期从事理论流体力学、海洋波动力学、渗流和流固耦合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著名的流体力学杂志《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编缉多年。

2011年12月30日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创新基金评选揭晓,丁金鸿老师的“桩定位式近海风电安装船桩腿系统的动力响应研究”、蒋志鹏老师的“高速船螺旋桨匹配选型研究”,胡志强老师的“船体骨材在搁浅事故中的损伤机理研究”等10个项目获选。

2012年大事记

 

2012年1月12日

教育部、财政部重大科研专项“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通过预验收评审,评审专家认为该系统是国内首个连接科研、设计、制造的公共数字化软件系统平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整实用,特色鲜明,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的研制、完善与应用有助于打破国外对船舶设计系统软件的垄断。

2012年2月1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邢爱国副教授参与完成的“重大滑坡减灾防灾关键支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大事记

 

2014年2月13日,海龙号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作业,突破近底连续作业8小时纪录,扩大两个热液区的观测范围。本次作业的高精度定位,实时精确控制观测、照相、取样等能力是常规调查手段难以达到的。

2014年2月-4月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技术负责单位研制的4500米级“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在南海首次海试成功,并通过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组织的海上验收。该项目荣登“2014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榜首,并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014年3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赴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调研,并考察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水实验池等基地。

2014年4月22日
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三期项目“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和“土木工程安全与减灾”顺利通过验收。

2014年5月
海洋工程水池实验室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2014年5月-7月
研发的海洋石油981平台在南海西沙中建岛附近作业,彰显国家权益,8月中旬陵水17-2大型气田的发现,创造了中国海油自营气井测试日产量最高纪录。“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验室在平台设计优化和安全作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5月16日至17日,首届国际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大赛在中国石油大学举行,上海交大代表队荣获大赛一等奖。

2014年6月6日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船舶与海洋工程国际前沿学术报告会”,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W.G. Price教授,丹麦技术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P.T. Pedersen教授、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O.M. Faltinsen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廖世俊做主题报告。

2014年6月11日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2014年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与钱学森图书馆等同时入选。

2014年6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来上海交大调研,视察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4年6月27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换届,教育部聘任吴有生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建民教授为实验室主任。

2014年8月3日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为期两周的“上海交通大学2014船舶海洋工程与力学国际暑期学校”。来自英国、日本、土耳其、越南、中国台湾以及国内二十三所高校和研究所的160余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2014年8月30日-9月5日,第28届 ITTC (International Towing Tank Conference)全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大会选举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汪学锋研究员为顾问委员会委员,杨晨俊教授为推进委员会委员,肖龙飞研究员为环境委员会委员,万德成教授为节能方法委员会委员,李晔教授为新能源委员会委员。

2014年10月
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申报认定。

2014年10月12日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第十一届亚太近海力学研讨会(简称PACOMS),其为国际海洋工程领域两个最大的学术组织之一-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cean and Polar Engineers,简称ISOPE)旗下的系列国际会议。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9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2014年10月30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名誉会长陈金海、秘书长刘博联一行访问上海交大,并视察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4年11月29日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新一届(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等部门以及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2014年,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平台安全保障检测系统”在日夜为“海洋石油981”等海上油气平台保驾护航。其科研成果在上海交大发布,得到了全国十余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分别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人民日报》、《解放日报》、《青年报》等多家报纸头版。

2014年,“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

2014年,“饱和土与桩基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基本理论与算法”通过教育部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初评;“复杂软土地层中超深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施工关键技术”通过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初评。 

2014年,水下工程实验室完成了120MPa和180MPa深海环境模拟器的升级和改造工作,解决了超高压作业期间设备内破裂对筒体造成的损伤问题。

2014年,实验室和Technip工程公司共同开展深水张力腿平台第三期模型实验研究,并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外方的高度评价。该项目也是我国首次开展此类型的深水多浮体实验研究。

2015年大事记

 

1、2015年1月9日,中组部“外专千人计划”Francis Noblesse教授及合作团队第一届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究生研讨会召开。Francis Noblesse教授一年来指导了2名博士生和4名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同时也与其他教授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指导研究生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水池、波浪增阻实验等方面的论文工作。本次研讨会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有力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科研动力。

2、2015年1月,国家重点实验室廖世俊研究小组应用“同伦分析方法”(Homotopy Analysis Method, 简称HAM),率先从理论上证明了“稳态共振波”之存在,丰富和完善了共振波浪理论,解决了半个世纪以来国际流体力学界一直希望能找到波浪谱(波能分布)不随时间变化的“稳态共振波系”的难题。

3、201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畸形波的动力学机理及其对深海平台强非线性作用研究”提出了呼吸子式畸形波修正表达式以及流修正四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4、2015年4月,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晔教授当选为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Associate Fellow,以表彰他对流体力学理论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今年国内仅3名学者入选,李晔教授为今年最年轻的当选者。

5、2015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科技部、教育部重大专项“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二期)”中,研发了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验证评估软件,并已应用计算了多艘船舶的EEDI设计指数;研发船舶方案设计子系统 (航速预估、快速报价软件)。同时,为解决高新船舶设计中面临的关键核心问题,项目组在Patran和NX两个平台上开发完成了船体屈曲分析和疲劳分析程序等。

6、2015年6月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协会主办的“奔向大海,跑向未来”2015世界海洋宣传日暨中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师生参与了活动。

7、2015年6月8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代表团一行来访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参加座谈会。双方就开展全面合作进行了沟通交流,尤其是对水下工程领域的产品以及未来的人员管理、联合培养、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细节进行了协调。

8、201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圆满完成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成果4500米级“海马”号ROV的研制和海试验收工作的基础上,参加了“海马”号3月和6-7月两个应用航次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目前“海马”号已正式作为我国地勘重大装备投入应用。

9、2015年6月9日,美国船级社(ABS)亚太区技术开发负责人吴哲芳博士与技术开发部霍庆宏博士,刘社文博士和黄文昊博士一行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交流访问,探讨ABS与上海交大加强合作的方向和途径。

10、2015年6月17日,船建学院两队学子郑皓晖、管磊以及马磊鑫、陆亚兵在大学生第九届海洋知识竞赛创下了骄人战绩,分别以总分第一、第二的成绩获得比赛一、二等奖。

11、2015年6月25日,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国家级战略研究机构——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上海交大成立。研究院在组建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工信部、上海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部委等机构单位的大力支持,旨在建设高水平智库的战略目标。

12、2015年7月12日,海洋工程科普基地“走向深蓝”夏令营举行。经历了名师讲座,学长交流,参观实验室和航模竞技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们在交大度过了充实的五天,收获知识和友谊。

13、2015年7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承办的2015年第一届FLNG和LNGC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研讨会召开,二十余位业界代表共同讨论FLNG和LNGC的创新前沿问题。本次研讨会是国内首次多单位合作联合讨论FLNG的相关问题。

14、2015年7月,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为期两周的“2015船舶海洋工程与力学国际暑期学校”。来自英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内外23所高校的近30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今年活动,参与学生数量为历年之最。

15、2015年7月-8月,船建“海之交子”暑期社会实践团探访海上丝绸之路,先后赴上海、福建、天津三省市开展实践活动。

16、2015年8月9日,船建学子的“学森号”地效医疗船获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另有两项作品分获创意设计类及舰船模型智能航行类二等奖,创历届比赛最好成绩。

17、2015年8月15日-18日,2015年中国力学大会在上海交大召开,大会得到国内外力学同行的热烈响应,共有20位两院院士,超过3400名力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本次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原常务副校长叶取源等参加了开幕式和全体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方岱宁院士主持。大会设立76个专题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集中展示我国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交流探讨力学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应用,聚集目标、共同解决科学技术难题,探索传统的力学学科在新时期的发展之路。

18、2015年,开展完成我国首座张力腿浮式平台的系列性能试验研究,填补理论分析的空白,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创新研发国内首座深水浮式平台的涡激运动专用实验装置。

19、2015年9月22日,以“万众创新,拥抱智慧生活”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海洋工程科普基地举行。

20、2015年9月24日,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功能风洞验收会召开,专家组认为达到了要求的各项设计指标,可以投入使用。

21、2015年10月9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登陆央视国庆特别节目:超级引擎,深海神工。实验室主任杨建民受央视记者采访,就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的远程监测系统予以阐释。

22、2015年,由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研究的6000米级勘查取样型ROV系统(即海龙备份ROV系统)完成了备份ROV系统的工程设计,本体结构的加工,启动了本体集成工作。先后开展大推力推进器的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关键部件技术研究,强电动力与吊放支持系统相关研究,开展了全系统的联合调试。研制该系统,在深海长距离供配电、大深度水密和耐压技术、配套部件等技术方面,国内无相关借鉴,在这些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

23、2015年12月1日,本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和规模的海事专业会展“2015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家单位参展。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由交大参与研发的“天鲸”号绞吸挖泥船、深海取样ROV等重大科研成果和海洋装备亮相海事展。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等来到上海交大展位参观。

24、2015年12月8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委员们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杨建民的2015年实验室工作报告,讨论并评审通过了本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

25、2015年12月10日,工信息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高东升一行来船建学院调研,双方继续就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交流。

26、2015年12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以及常委会其他组成人员一行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查看我国首个海洋深水试验池运转情况,实验室主任杨建民接待。

27、2015年12月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一处处长朱旺喜来船建学院指导工作并作了题为“遵守规则,为基础研究服务”的专题报告。

28、在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的支持下,实验室针对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FLNG)的水动力性能,通过水池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方法,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自主研发了一套FLNG水池模型试验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并独立开发了一套FLNG液舱晃荡与船体运动耦合时域分析程序,已申请软件著作权一项,可为FLNG总体动力性能分析提供工具。

2016年大事记

 

1. 2016年1月11日,Francis Noblesse教授及合作团队第二届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究生研讨会召开。实验室外专千人 Francis Noblesse教授及多名水动力学专家教师聆听了所有同学的报告,并就每位同学开展的科研课题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本次研讨会继承了首届研讨会积累的经验和成果,有助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动力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对今后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学术活动具有引导示范意义。

2. 2016年1月18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举办双边船舶及其他海洋运载器操纵与控制研究交流专题研讨会,双方围绕水面船舶和超空泡航行器的操纵与控制展开研讨并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韩国师生还参观了实验室多功能拖曳水池、循环水槽和海洋工程深水池,有利于促进双方团队的学术交流和联系,扩大实验室国际影响力。

3. 2016年1月22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于亚一行访问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双方在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实验室平台建设、协同合作与创新等方面达成共识,为推动船海领域的创新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4. 2016年4月8日,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16年研讨会召开,会议聚焦海洋战略规划与政策、海洋工程科技领域重大前沿问题、海洋工程科技高端战略论坛设置、海洋工程科技领域信息搜集等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5. 2016年,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何友声院士荣获“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终身成就奖。

6. 2016年5月16日至19日,第28届国际船模拖曳水池会议(The 28th International Towing Tank Conference, ITTC)节能方法专业委员会(Specialist Committee on Energy Saving Methods)会议和推进委员会(Propulsion Committee)会议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挪威、日本、韩国、中国的18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各位委员深入讨论了船舶节能方法和船舶推进技术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技术标准制定、新技术实现路径、新技术应用指南等内容,并参观了海洋工程深水池、空泡水筒、循环水槽、风洞、拖曳水池等实验设施。

7. 2016年5月31日,在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分会承办,船建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协办的上海市第十三届学生论文交流大赛中,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宋磊建荣获大赛一等奖,张萌萌荣获二等奖,邓燕飞、刘晓峰、刘震、张民曦荣获三等奖。

8. 2016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调研,详细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肖龙飞在调研会上汇报海洋石油981平台团队攻坚克难,服务国家海洋战略,为“981”深水钻井平台保驾护航的情况。

9. 2016年6月26日至7月1日,第26届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大会(The 26th International Ocean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SOPE’2016)在希腊罗德岛举行,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与工业界的专家学者800多人参加了会议。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学会是海洋工程、近岸工程、土木工程和极地工程界最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之一,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万德成教授被推荐担任ISOPE学会水动力学委员会(Hydrodynamic Committee)副主席。

10. 2016年7月11日-16日,海洋工程科普基地举办“走向深蓝”夏令营活动。来自全国各地18个省145所重点高中的400余名学生报名,较去年相比,影响力更大、辐射面更广,经过6天的讲座学习、学长交流、实验室参观和航模竞技,同学们收获了友谊,了解了大学生活,接触了新的知识领域。

11. 2016年7月19日,船海协创中心及战略研究院党支部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支部全体成员出席会议,共同见证党支部的成立并投票选举产生新一届支部委员会。

12. 2016年7月25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为期两周的“2016年船舶海洋工程与力学国际暑期学校”。来自英国、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内外23所高校与研究所的322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加了本届国际暑期学校,参加人数再创新高。

13. 2016年8月8日,在台湾风能与海洋能创意制作竞赛中,实验室学子王震、苏伟、陈夏峰、居佳运组成的“小水车队”以近乎完美的发挥夺得桂冠,赵伟杰、邓博贤、冒羽、乔倩组成的“海上风队”荣获佳作奖。

14. 2016年8月21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子赵国成、郭英豪的作品“新型深海海底集矿设备设计”荣获第五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李嘉昊、鄢良悟、王俊杰、周智、岳伟韬的作品“F2帆船模型自动控制竞速模型”荣获二等奖。

15. 2016年8月25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艾勇撰写的论文从近100篇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2016年船舶力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16. 2016年9月3日,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中,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子的作品“小型水平变桨距海流发电机设计与优化”荣获大赛一等奖,另一支参赛队伍的作品“地效翼侦察船”荣获大赛二等奖。

17. 2016年9月11日至16日,第31届ONR船舶水动力学会议(The 31st Symposium on Naval Hydrodynamics, 31ST SNH)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Monterey)举行。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万德成教授团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旨在为船舶水动力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在国际船舶水动力学界有重大影响力,具有前沿研究方向标的引领作用,也是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学术会议之一。

18. 2016年9月28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廖世俊教授成功入选数学领域全球2016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廖世俊教授连续三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入选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其领衔的“求解力学中强非线性问题的同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 2016年9月28日,由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的“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项目获得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经费支持。打破我国11000 米深海无人潜水器应用的技术空白,有效支撑我国“蛟龙号”7000 米载人潜水器的海上应用,对实现国家深海战略、推动深海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 2016年11月11日-14日,在由期刊编委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水动力学学术会议(简称CCSH2016)中,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宋雅岚荣获会议“优秀学生论文奖”。

21. 2016年,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彭仲仁教授荣获“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2. 2016年12月2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委员们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杨建民的2016年实验室工作报告,讨论并评审通过了本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

23. 2016年12月2日,由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下工程研究所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项目启动暨方案研讨会在上海交大召开。

2017年大事记

 

1. 2017年1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青年学者思源论坛。

2. 2017年1月15日至20日,第五届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Global young scientists summit,简称GYSS)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举行,本次峰会共邀请21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和千年技术奖得主,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余名年轻科学家参加。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李罡、博士生熊静、孙宇昕、刘彦男、王寿华全程参加了为期六天的大会报告、专题研讨、圆桌会议、社会服务等活动。

3. 2017年1月18日下午,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学生实际实习基地协议。双方将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协作,联合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完善产学研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长期合作关系,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为实验室学生提供实习与实践机会。

4. 2017年1月18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船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举行“舰船新技术”研讨交流会,实验室主任杨建民教授、万德成教授及相关教师代表参加会谈,双方与会科技人员双方聚焦具体合作研究领域,针对新型舰船型号需求进行了交流讨论,初步达成了具体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并商定了今后定期交流形式以及下一步合作工作计划。

5. 2017年2月17-18日,首届“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创新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论坛聚焦“深海·智能·极地”主题,来自国内船海领域高校、科研院、行业单位四百余名资深专家与学者就热点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探讨。论坛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6. 2017年3月9日,由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开发设计、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2艘6500m3/h 绞吸挖泥船顺利下水。该船采用了实验室团队自主研发的多项先进技术,配备了当前国际上先进的疏浚设备,是国际上绞刀功率最大、挖掘能力最强的非自航绞吸挖泥船,在国内外疏浚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7. 2017年4月22日-23日,2017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生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未来海洋·创新与发展”,来自全国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近五十位博士研究生和一百多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论坛。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廖世俊教授和易宏教授分别做题为“定常共振波系的理论发现和实验验证”和 “穿梭船型概念及应用展望”的主题报告,实验室学生杨小岩、徐茹、陈翔、赵开琦、袁昱超获得“优秀报告奖”。

8. 2017年5月7-8日,2017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领域青年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付世晓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多家单位资深专家、青年学者出席论坛,就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国内外的发展动向和学科新增长点进行研讨,并结合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凝练关键科学问题。

9. 2017年5月11日至12日,第三届世界渡轮安全与技术会议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召开,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许思羽同学应邀参加美国交通运输委员会(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TRB)关于渡轮运输安全的年中会议,并作“Use of the Digitized Relational Database toUnderstand Ferry Safety Accidents”为题报告,介绍了海运事故数据库研究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10. 2017年6月,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晨俊教授、余龙副教授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办的第五届船舶推进器国际学术会议(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rine Propulsors, smp’17),分别作题为“RANSE-based Simulation andAnalysis of Scale Effect on Open-Water Performance of the PPTC-II Benchmark Propeller”和“A Modified BEM Methods for the Marine Current Turbine Performance Analysis under Non-uniform Inflow Condition”的学术报告。

11. 2017年6月26日至28日,第四届国际浅水流研讨会(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hallow Flows)在荷兰Technical University of Eindhoven召开。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时钟教授应邀参加研讨会,主持一个分会场,并在大会上作有关“基于涡度方法的长江河口北槽环流的研究”的口头报告。

12. 2017年6月25日至6月30日,第27届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大会(The 27th International Ocean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SOPE-2017)在美国旧金山举办,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与工业界的专家学者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陈曦获得本次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13. 2017年6月28日,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ShanghaiRanking s Global Ranking ofAcademic Subjects)正式发布,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一。

14. 2017年7月18日,大型集装箱船结构安全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九十名专家学者参会,实验室马宁、王德禹、唐文勇教授分别主持了学术报告会,会议针对集装箱船大型化带来的结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交流,促进了业界对集装箱船结构安全问题的认识。

15. 2017年7月24日-8月5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为期两周的“2017年船舶海洋工程与力学国际暑期学校”。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埃及、伊朗等国内外近50所高校300余名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参加了本届国际暑期学校,参加人数创新高。

16. 2017年8月13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震、于特、祝唯立、苏伟、牛啸辰、赵国成的作品“基于涡激振动原理的自适应能量收集装置”和王鹏、简心语、刘子平的作品“基于鱼鳍仿生的无限航程波浪滑翔机”荣获第六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

17. 2017年9月4日至5日,第四届韩国先进科学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三校联合学术研讨会(4thKAIST-SJTU-UTokyo Joint Symposium)在韩国大田市召开,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组成代表团前往参会交流,孙仁教授、顾解忡副教授、王本龙副教授、陈科博士后、李博博士后依次进行学术报告,就水下航行体内波、N-S方程并行算法、空泡流研究、变形圆柱体运动方程及AUV非线性航向控制等研究领域的工作成果与进展和与会的同行进行了交流讨论。

18. 2017年9月22-25日,在由海洋工程学会主办、浙江大学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上,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位师生获奖:付世晓教授的论文《平台运动诱导立管涡激振动响应研究》获优秀论文奖;博士生秦浩的论文《考虑水弹性效应的非线性畸形波甲板上浪砰击研究》(指导教师:唐文勇教授);黄扬的论文《不同叶尖速比浮式风机气动-水动耦合动力计算分析》(指导教师:万德成教授)获青年优秀论文奖;博士生张萌萌获青年优秀交流奖。

19. 2017年11月5-8日,第10届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The 10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hip and Marine Hydrodynamics, IWSH 2017)在台湾基隆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召开,来自全球160多位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在本次会议上,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艾勇荣获“第10届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力学研讨会(IWSH 2017)”最佳学生论文奖。

20. 2017年11月17日,海洋装备战略研究院召开2017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委员们听取了研究院2017年工作汇报,建议在课题遴选阶段更主动、更精准地对接国家部委的需求、扩宽成果上报渠道、丰富智库成果形式、扩大智库成果的影响力。

21. 2017年11月23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副校长John William教授一行来访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澳大利亚-中国近海风能波浪能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展开讨论,实验室乔丕忠和李晔教授参与会谈。

22. 2017年11月23-24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建民一行三十余位出席“2017深海能源大会”,大会主题为“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深海能源”。海洋装备战略研究院承办了“新型海洋平台与新概念船舶”分论坛,杨建民任分论坛主席。

23. 2017年11月,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正式被ESCI收录。

24. 2017年12月,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何炎平教授团队的“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原理研究及船型开发实践”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5.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付世晓教授的“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实验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7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唯一特等奖。

26. 2017年12月5日-9日,“2017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多个海洋工程装备和重大科研成果亮相本届海事展。

27. 2017年,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测团队与中远海运特运(COSCOL)和DNVGL合作,在马来西亚海域连续完成两个动力定位浮托安装实测项目,实现实测厘米级定位。

28. 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日前公布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居A+档(前2%)。

29. 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开展的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结果揭晓,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海资源开发装备技术创新团队”喜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30.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璐璐教授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31. 2017年,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继懋教授荣获“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终身成就奖。

32. 2017年12月1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委员们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杨建民的2017年实验室工作报告,讨论并评审通过了本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

33. 2017年12月5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海洋结构物安全性与海洋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第33届IAS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会议重点研讨了海洋结构物的安全性、海洋环境保护等议题。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三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合作交流平台,为今后三方的继续合作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著名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我实验室廖世俊、关新平、沈惠申、李铁等8位学者入选。本次国内共有1793位学者入选。

2018年大事记

 

1.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4000米级海洋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建设及应用”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实验室项目“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荣获2018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并入选201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3.实验室项目“深水钻井隔水管涡激振动预报及抑制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实验室项目“风电电力变换及机网柔化控制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5.2018年,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教育部批复建设,重点布局海洋智能平台、海洋信息智能感知与识别、海洋无人装备随机任务规划与系统协同、海洋无人系统集成与智能演进等四个技术方向。

6.2018年,实验室“海龙11000”ROV搭乘“大洋一号”执行中国大洋48航次任务,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完成6000米级大深度试验潜次,最大下潜深度5630米,创造了我国ROV深潜纪录。

7.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海龙III”6000米级勘查取样ROV系统于2018年8月参加了大洋48航次第一航段调查任务,在西太平洋海山区成功实施了5次深海下潜,完成了1000、2000、3000和4000米级的站位应用,最大潜深4200米,验证了系统在不同深度、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观测取样作业能力。

8.实验室实测团队2018年在中东波斯湾和德国北海海域连续完成了四个海上浮托安装实测项目,其中德国海域的安装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场升压站。这是继2017年的两个马来西亚海域浮托安装实测项目之后又一次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

9.实验室付世晓教授获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2018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0.实验室何炎平研究员获“2018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大师”荣誉称号(国内高校第一人)。

11.实验室廖世俊教授当选第十五届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

12.实验室程正顺副教授入选2018年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13.实验室张律文特别研究员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2018年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14.在国际学术出版业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的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中,实验室万德成教授同时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和“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廖世俊教授、黄小平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

15.实验室陈锦剑教授获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第八届“凯原十佳”教师荣誉称号。

16.实验室多名教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度“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唐立新教学名师奖”。肖龙飞获得教书育人奖一等奖,陈锦剑获得教书育人奖三等奖,薛鸿祥、程斌获得教书育人奖提名奖;何炎平负责的项目(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原理研究及船型开发实践)获得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蔡国平获得唐立新教学名师奖。

17.实验室多名教师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周岱、陈锦剑完成的成果(面向新工科教育理念,本研卓越创新人才特色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一等奖,胡昊、孙健、尹静波共同完成的成果(建设国际航运本科全英文课程体系,培养一流交通运输人才)获得二等奖,蔡国平取得的成果(以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振动力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得三等奖。

18.2018年出版了《船舶原理》、《流体力学 —上册》、《流体力学—下册》、《趣味刚体动力学》四本教材。

19.2018年,实验室学子在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获奖学生:王彤彤等;指导教师:肖龙飞);获得第一届“能源·智慧·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获奖学生:王彤彤等;指导教师:肖龙飞);获得WMTC18 国际海事技术大会船海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获奖学生:赵国成等;指导教师:肖龙飞)和三等奖(获奖学生:周畅等;指导教师:王 磊);获得第二十四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二等奖(获奖学生:王彤彤等,指导教师:肖龙飞);获得第十六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上海)二等奖(获奖学生:王彤彤等,指导教师:肖龙飞);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奖学生:赵国成,导师:肖龙飞)。

20.2018年1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日前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结果,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学科代码 0824)位列A+(前2%), 继续领跑国内学科,力学学科进入B+档,保持学科优势。

21.2018年4月,实验室学生赵国成、黄晨、曹群、袁婷婷、方文俊团队完成的海底运载车“拓荒者号”项目在第二届“交通•未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中获评大赛唯一特等奖。

22.2018年4月19日至20日,挪威教育部部长Iselin Nybø带领挪威科研与高等教育部官员,挪威驻上海总领事,挪威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包括挪威九所高校校长在内的挪威高层教育代表团莅临参观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3.2018年5月,实验室廖世俊教授研究小组首次成功求解任意水深中的极限高波浪,丰富和加深了人们对非线性波浪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相关成果发表于《流体力学》杂志。

24.2018年5月14日-18日,实验室流体力学团队赴美国巴尔的摩参加第十届国际空泡会议(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vitation)。国际空泡会议是空泡水动力学领域最重要国际学术盛会。实验室刘桦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做了题为“Unsteady Cavitating Flows around Axisymmetric Body at Small Angles of Attack”的大会主题报告。实验室王本龙教授做了题为“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ip leakage vortex cavitation flows around a NACA0009 hydrofoil”的分会场报告。会议增补刘桦教授为科学委员会委员。

25.2018年6月4至7日,实验室时钟教授受国际水利学会主席Andrew B. Kennedy博士的邀请,赴美国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参加第八届国际环境水力学会并受聘为本次国际科学委员会成员(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之一。来自23个国家20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时钟教授作了题为“Turbulence at a non-turbulent/turbulent density interface in a shear-free stably stratified two-layer fluid”的报告。

26.2018年6月24至29日,第13届OpenFOAM国际研讨会(The 13th OpenFOAM Workshop,OFW13)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实验室万德成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与工业界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软件开发者和研究生共330余人参加了会议,是历次OpenFOAM国际研讨会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篇文章。经过评审,会议接受了其中的133篇文章,并收录会议论文集。

27.2018年7月,实验室举办第5届“走向深蓝”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普夏令营活动,来自全国的100名优秀高中生参加了为期5天4夜的学习和交流体验。“走向深蓝”夏令营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类科普夏令营,同时也是部分大学高考录取的综合能力素质指标之一。

28.2018年7月17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公布2018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船舶海洋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一。

29.2018年7月25至26日,中英生态海岛开发双边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和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联合主办,集结了中英两国海洋工程、新能源工程、生态环境科学等方面的60余位优秀的专家学者。

30.2018年8月,实验室学生“深海资源开发装备技术创新团队”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国家级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并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支持。

31.2018年8月,实验室主办船舶海洋工程与力学国际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海内外高校船海工程、近岸工程、力学领域的数百名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共邀请了30名驰名海内外船舶、海洋工程与力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与知名教授为青年学子带来精彩课程。

32.2018年8月11日,实验室学生在第七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荣获两项特等奖及两项一等奖,在所有参赛学校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比例均为最高,也创造了实验室参与本赛事的最佳记录。作品“军民两用的多功能水下移动式机器人平台”荣获新概念创意设计组特等奖;作品“智能避障无人船”荣获航行器设计与制作(水面组)特等奖;作品“基于船体布局自适应的绿色无人三体帆船—木兰号”和“致远号航行器—结合水面站的水下航行器”均荣获一等奖。

33.2018年9月13日,实验室五名教授当选为第20届国际船舶与海洋结构大会(ISSC)新一届ISSC各专业委员会委员。唐文勇、王德禹、杨德庆、付世晓分别当选为设计方法委员会(Design Methods Committee)、事故极限状态委员会(Accidental Limit States Committee)、动力响应委员会(Dynamic Response Committee)和试验方法委员会(Experimental Methods Committee)委员;马宁当选为ISSC-ITTC合作委员会(ISSC-ITTC Cooperation Committee)委员。

34.2018年9月26至27日,实验室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207期 “双清论坛”。“双清论坛”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的系列高层次学术性战略研讨会。曾恒一院士、李华军院士、李家彪院士、杨德森院士、林忠钦院士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期论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承文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期论坛。论坛以“南海和极地开发的海洋装备和关键技术”为主题,分析和提炼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对未来5-10年重点关注提出了具体建议。

35.2018年10月20日至21日,在教育部科技司、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共同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与日照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海洋智能装备与未来航运系统创新论坛。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海洋科技”,对接军民融合和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在地校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智能产业。通过本次论坛,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船级社、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了智能船舶合作协议,双方在智能船舶、自主船舶、水面无人艇的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研发、分级标准、测试验证等方面进行合作。

36.2018年10月20日至21日,实验室举办第二十届上海交通大学与日本大阪大学学术研讨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分会。双方教授分别就自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作了具有深度的10个学术报告,并以两校海外种子基金协议的签署为契机,进一步探讨了双方未来在科研、教学等领域的合作方向。

37.2018年10月25日,实验室周岱教授研究团队在美国物理联合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AIP)主办的流体力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流体物理》(Physics of Fluids),发表论文“Modification of turbulent wake characteristics by two small control cylinders at a subcritical Reynolds number”(DOI: 10.1063/1.5046447),阐述了柱体尾迹湍流干扰效应研究的新进展,成果作为主编精选(Editor‘s Pick, EP)论文的首篇登载于该刊网站主页。

38.2018年11月8日至9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带队参加2018深海能源大会并作主题报告,实验室主任杨建民主持“新型船舶与深海新型海洋平台”论坛,实验室李欣等多位教授在大会上作技术报告。

39.2018年12月1日至2日,实验室举办第三届海洋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本次学术交流会邀请了来自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22位海洋岩土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同时吸引了约80位海洋岩土方向的学者参会。本次学术交流会“海岸灾害及海洋可持续”为主题,针对海洋环境与桥梁的相互作用、海洋荷载环境下结构物的基础响应、海洋荷载环境下海床响应分析等方向进行了22场专题报告。

40.2018年12月4日,受教育部科技司委托,科技部评估中心对“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绩效评估现场考察。中心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重大科研成效、教材建设等受到专家组好评。

41.实验室自主创办烦人国际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JOES),自2016年创刊至今,已正式出版11期,2018年出版4期。JOES已出版论文作者中,美国教授Abdul-Majid Wazwaz连续五年(2014年-2018年)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为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8)”; 论文作者,挪威科技大学Torgeir Moan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和挪威皇家科学与文学院院士),已在JOES发表ESI高被引论文。

42.2018年,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撰写的《关于建立我国海域航行安全体系的建议》、《加快发展基地船舶技术,促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两份资政建议被中国工程院采纳,为领导人决策提供了支撑。

2019年大事记

 

1.实验室成果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 2019年,以实验室为核心的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获教育部首批批准建设。

3.实验室成果大型海洋平台性能监测和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复评结果已公示。

4.实验室成果多柱体系统非线性流固耦合效应机理与流动控制201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复评结果已公示。

5.实验室成果深水钻井隔水管涡激振动预报及抑制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6.实验室成果降雨诱发堆积体滑坡机理和风险控制研究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目前公示期已结束。

7.实验室成果地面沉降与接触设施的相互作用演变机制与预测理论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公示期已结束。

8. 20196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上海调研期间,调研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参观了实验室研制的系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模型。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诸葛宇杰,副市长陈群,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等参加调研。

9. 2019724日,廖世俊研究小组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表观点文章,阐述了三体问题周期解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三体问题研究中所采用的干净数值模拟(Clean Numerical Simulation, CNS)方法之应用前景。   

10. 2019815日,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成立大会暨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崖州湾科技城举行。

11. 20191023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一行参观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2. 2019122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一行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听取了实验室建设发展情况介绍,深入了解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进展。

13. 2019年,科技部批准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换届,新任主任为廖世俊,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吴有生。